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重鳄新闻

先生|胡锦矗:和大熊猫的风云际会之一——独创“胡氏方法”

VIEW:401 TIME:2022.08.16 发布者:管理员

  胡锦矗的研究围绕着大熊猫的生态,事无巨细。这一切,从1974年我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开始。

  提到最初的研究,胡锦矗说:“以前熊猫的活动节律国内基本上所知不多,为什么呢?一个是熊猫数量少,另一个是它住在原始森林里面,研究工作进行起来就很困难。过去没有工具,很难看到熊猫。”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世界掀起“熊猫热”。作为唯一拥有大熊猫的国家,中国对“国宝”的分布、数量等情况却不甚了解。国家要求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开展资源调查,1974年,45岁的胡锦矗受命组建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,带队去卧龙找大熊猫。

胡锦矗(左)在野外工作(图源:西华师范大学)

  双脚踩在山林间的泥土上,眼前却难觅大熊猫的踪影,所见最多是它们的粪便。胡锦矗尝试通过记录粪便位置、测量粪便中竹秆的咬节长度,来还原大熊猫的生存状态。

  “不同年龄的大熊猫,嘴的大小不同,牙的距离不同,咬节的长短就不同。30毫米以下大概是三岁以下;三岁以上到了快成年、成年,-般是36~40毫米之间;到了老年是40毫米以上。根据咬节长短,就可以了解它的大体年龄阶段。”胡锦矗说。

  胡锦矗用一根笔比画着熊猫的“咬节长度”,笑着模仿熊猫的啃咬动作。“越年轻牙口越厉害,咬竹子咬得很脆,一丝一丝的。到了老的时候就不行了,只能把竹子咬扁”他说。

  用“咬节长度”标记熊猫的年龄,再结合其他观察,记录标注每一只大熊猫的生态习性,胡锦矗的这套方法后来被总结为野生大熊猫调查的“胡氏方法”。四年时间,川、陕、甘的2459只大熊猫,特别是四川省的1915只大熊猫,就被胡锦矗和队员们用这样的方法“找”到了。

展区集锦
保护教育
景区门票
客服热线:023-6745 4848 15310239288

(人工服务时间:09:00-18:00,自助语音服务时间:全天24小时)

备案号 渝ICP备20007784号-1©重庆市鳄鱼中心 版权所有技术支持:遥阳科技提供网站建设网络推广技术支持服务